资讯中心NEWS

J9.com如何发展新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 关注

2024-01-02 15:23:3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J9.com人格教育在培养健康、积极、成熟、独立的个体,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回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需求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如何发展新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分析——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在情感、行为和思维等方面的稳定特质和模式。人格是一个人的核心,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阶段。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人格发展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保持着可变性。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生命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可以探索一些新时代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新路径,在人格教育的内容、技巧与方法、社会与家庭关注度等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

  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个体掌握有关人际交往、决策、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多种技能,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其中,可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做好自我认知能力培养。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将要去向哪里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其中,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鼓励青少年积极自省。自省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J9.com、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通过自省,青少年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我,包括弄清现实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另一方面,要鼓励青少年参与实践。青少年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体验、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满足自己需要的某些活动、任务、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实践中不断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实现人格成长。

  二是注重积极心理素质培养。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体的身心素质具有内源性、稳定性、潜伏性和可变性等核心特征,可以通过影响大脑以及神经系统从而改变个体对自身的感知和情绪体验J9.com。[1]青少年积极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其身心发展具有同向性,积极心理素质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协同发展。积极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是衡量个体身心协同发展的正向指标总和。这可以通过鼓励青少年制定积极的目标、培养乐观的心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式来实现。

  三是重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获取和应用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包括自我认同、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等一系列能力。[2]一项有关中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发现,社会情感能力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更好发展。[3]新时代青少年身处数字化时代,更多是与他人进行虚拟社交而比较缺少面对面交流。在此背景下,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非常重要。有国内研究表明,班级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改善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借助团体互动促进青少年进行人际互动,以提升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合作项目、社区服务和团队活动等,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共情能力。

  四是加强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心理学相关研究揭示了情绪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情绪波动较为剧烈的阶段,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化、易怒等,还可能表现出自闭、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行为和情绪反应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的建立,最终影响其人格发展。反之,一个情绪稳定、心态积极的青少年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从而发展出成熟、自信、独立的人格。因此,应该教授青少年关于情绪的认知和管理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有效应对各种情绪挑战。例如,可鼓励青少年进行自我对话。认知是决定情绪的最重要因素,而自我对话其实是人们对事情的认知的表现形式。与自己积极、坦诚的对话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中辅助改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一项心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当面临压力事件时,当事人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进行自我对话,会给当事人一种被他人支持和鼓励的感受,更能够缓解焦虑、增加自信。[5]

  五是引导发展个性和兴趣。人格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鼓励青少年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小学校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课外活动等,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这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成长。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可以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塑造青少年人格至关重要。相反,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教育环境,往往容易忽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要做好学校人格教育工作,需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制定合理的目标,明确基础教育阶段人格教育的内容,共同探索构建适合中国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途径与培养方案。

  中国研究者结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背景,发现了符合中国人人格的“大七”结构,包括外倾性、善良、做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态度。与之相对应,中国青少年人格教育应该是涵盖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培养。青少年人格教育需要有统一的教育计划和连贯的教育路径,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深入理解和内化形成稳定的人格要素。这需要构建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学校人格教育培养模式和体系。

  第一,学校应该明确人格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备高水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养的人格健全的人。基于人格教育目标,要根据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制订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人格教育计划,从小学到高中都应该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人格教育。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依次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一阶段到来的标志。其中,小学时期(7—12岁)的儿童大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拥有了逻辑思维,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因此在进行人格教育时,教育者需要注重启发孩子的理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中学时期(12—18岁)的青少年会经历形式运算阶段,开始有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教育者需要注重启发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探讨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且尝试实践活动。[6]

  第二,中小学校人格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需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及时调整人格教育计划,不断更新人格教育内容,勇于创新人格教育手段,确保人格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人格教育课程内容应该系统、连续、有针对性,包括人格心理学、道德伦理、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人格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反思。学校人格教育应该加强实践性,例如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加强实践性的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格的重要性,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建立学科交叉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人格教育。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不同的认知和情感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语文课堂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数学课堂探讨数学思维与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人格教育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不仅要对人格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要关注自身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素养,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榜样和引导者。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和管理者还要认识到学生人格教育的专业性,保障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关键一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薄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少,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是“双肩挑”甚至身兼数职J9.com。因此,当前亟须建立覆盖全员的内部培训模式及协作机制,将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列为优先事项。同时,要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在校学生师源性心理危机的产生。

  第四,家校社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人格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结,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人格教育中来。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深远,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家长学校等,让家长了解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人格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让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中如公共图书馆、文化中心、社会组织、艺术展览等各种资源,都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实践、发展人格。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具有“双向塑造”作用:良好、积极的社会环境能为青少年人格发展提供助力,产生正向影响;相反,不良、消极的社会环境氛围将会消解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资源,产生负向影响。

  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社会氛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着激烈转变。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升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对青少年形成冲击。青少年如果受其影响,就容易陷入消费主义泥沼,忽视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形成短视思维而忽略长远发展和未来规划。同时,这种不良风气也容易让青少年追求快速的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忽视了努力、耐心等人格品质的培养。因此,应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的良好风气,逐步控制物欲膨胀、急功近利风气的蔓延及其对健全人格塑造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社会各部门要为在校师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支持。

  其次,可借鉴已有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社区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心理健康促进方式。一方面,要整合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包括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区机构可以提供场地和设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可以在社区内尝试推广家长和孩子有机会共同参与、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项目,并由社区向家庭提供一些科学、健康的育人策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互相支持,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一项临床心理研究表明,养育者在孩子童年期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水平、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行为模式以及人格发展,甚至能够显著预测孩子成年后的暴力行为。[7]目前,部分家长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或是过度教育焦虑,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少注意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因此,学校、社区、医院等专业机构有必要面向家长开展一些专业性培训,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首先,家长自身要学会理性表达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等。家长不应以孩子的成绩、表现作为爱的“条件”,而只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而去爱他、关心他,真正接纳、欣赏自己的孩子。

  其次,家长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科学的教养方式,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通过养育行为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感知到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氛围,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将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和放纵型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麦考比和马丁依据回应性和要求性两个维度进一步细化。相较于其他类型,高回应和高要求的权威型家长被认为是最好的。权威型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感受,并能够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自我发展。根据心理学领域对个体心理与亲子互动的研究,最成功的养育是懂得适时切换教养方式。例如,在孩子生病等较为脆弱的时候,权威型家长能够放松一些要求和规则,适当向放纵型教养方式转变。

  总之,青少年人格形成受到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的青少年人格教育需要借鉴心理学的启示——采取综合性、长期性和积极性的措施,注重青少年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积极心理素质等能力的培养,做到、做好“家校社”一体化开展青少年人格教育工作,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全面的人格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拥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

  [1] 崔诣晨.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及其与身心协同发展的关系[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2(04):92-101.

  [4] 鲍晶,贾凤芹. 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干预效果[J]. 校园心理. 2023(01):26-31.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3-14期,原标题为《新时代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之道》

  ② 杨志成:把握强教必先强师的战略部署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搜索